找到相关内容1209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别人说我的坏话怎么办

    结党,背后论人是非等,否则易让大家不安,犯戒闹众。   ⑧好的捡起来学,坏的搁一边,自己心里明白就好,顺此修忍辱波罗。修行不问是与非、有理与无理。   ⑨修行不说对不对,即使自己对,人家偏说你...

    诺那·华藏精舍

    |口业|因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1/2219272630.html
  • 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

    ,怨憎会啊!我要明白这个道理,晓得这个事实,我安心忍受,这个结在这一生当中就解开了。这多自在!同时在这个环境里,修真实的忍辱波罗,我们在修忍;在这种环境里面修清净心,那个心才叫真清净。这就是佛法里常...

    净空法师讲

    |净空法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4/0603203786.html
  • 泉源溪涧话般若 菡萏华中共菩提——闽南佛学院弘法班期末集体活动实录

    ,全班同学绕塔以示敬仰追思之情,传明法师在塔前简明介绍了太虚大师把西方教学模式引进佛门,培养佛教弘法人才的事迹。最后同学们在舍利塔前念诵《般若波罗多心经》以示对太虚大师的敬仰和效法,并祈愿大师不舍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活动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2/1023537829.html
  • 忍辱度化鬼王

    【省思】凭佛的神力,鬼王怎能奈何?!但佛以大慈悲心度众生,以实际行动实践了忍辱波罗。 ...

    莲花化身

    |忍辱|恶口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4/0711398622.html
  • 心定法师在佛光山演讲“实用的金刚经”

    是好人;糟蹋别人者是坏人的缘,如此造成人的形象好与不好的果。因此,若对“因缘果”有正确的知见,则可从果上来说明因和缘,如此的观察就是般若心经的“行深般若波罗”。   生活中如何体悟真理呢?心定法师...

    佚名

    |演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4/08470923182.html
  • 寒山寺大钟大碑年内迎客

    重86吨。碑身正面镌刻着清代俞樾所书《枫桥夜泊》诗一首,背面则刻有乾隆御笔的《般若波罗多心经》。目前,悬挂着大钟的新钟楼主体建筑已全部完工,正处于精装修阶段。钟楼南侧的大碑也在进行最后的修饰。  ...

    佚名

    |迎客|大碑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10/09402430173.html
  • 「庄严」浅释

    、定、慧三学的成就。由於大悲愍众生,以种种庄严饶益一切有情,不仅仅是脱离三恶道之苦,更能出三界之牢狱灾。 吾人身心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修习「庄严」?从大乘菩萨六度波罗的实践来说,当以「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0246976.html
  • 弥勒的思想和慈氏由来

    弥勒的思想和慈氏由来  汉译大乘佛经,关于弥勒的记载,不胜枚举,现仅从他的姓名窥知其思想具有两大特色。  弥勒以修慈心观而闻名。在《华严经·修慈分》里佛告弥勒,应修慈心,以自调伏。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罗,修慈心时,未离分别,未能不起我、我所见。当得六种梵天之福。若离分别,离我、我所,此则名为广大之慈。所有先世以来的罪障,皆得除灭,不久当证无上菩提。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,是弥勒思想一大特色。还表现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4648721.html
  • 何谓见思惑?清净心与方便法门是什么关系?

    清净,就要先做人,再修心,在这方面,没有什么方便法门。方便法门是接引众生的方便,而不是自己修行的方便。须知,若心清凈了,门门都是方便法。若心不清凈,就必须踏踏实实修六波罗,根本无所谓方便法门。因为,自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04653189.html
  • 本来无挂碍,随处任方圆

      临济宗石霜楚圆大师经常与李都尉遵勖论道。李都尉临终时,大师问:“如何是本来佛性?”公曰:“今日热如昨日。”随即问师:“临行有无什么话交代?”师曰:“本来无挂碍,随处任方圆。”公曰:“晚来困倦,更不答话。” 师曰:“无佛处作佛。”公于是泊然而逝。  大师送别一句话头出自《般若波罗多心经》“心无挂碍”,下句承转是“心无挂碍故无恐怖”;但并未直接引用而另说为“随处任方圆”。的确是活学活用,更是...

    黄炳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51753995.html